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08的博文

我的秘密

不知为什么我很少告诉别人内心最深处的想法,除非是我视为可以倾诉的对象,不一定是同一个人视情况而定,有点像告诉他到我认为足够的程度,但不会骗他或假的想法。有时候还觉得我的答案很“官方”说真的我可能害怕奇异的眼光。是当我提出的观念出乎对象的意料之外,而他所望我的眼光。像在说你怎么会酱想(可能是我心理作用)。当然不是每件事都是酱啦。而是我觉得对象可接受的答案有别于我某些(局部)想法时,就让他知道(我认为)他可接受哪儿为止。例如有人问我一个问题,在我脑海有几个答案,而我就告诉他较大众化的答案。所以有时候同一个问题分开几天重复问会有不同的答案。 可以说我不坦诚,自大,自以为是。但这好像我下意识反应,我也很难控制。

静坐体悟2(心理篇)

在静坐时,我会想很多事,这算正常吧。这次报告的是其中会影响静坐品质的念头。第一个是脚痛时产生的念头。我有过的经验是:“咦,脚开始痛哦。”、“越来越痛”、“啊,忍不住啦!放脚一条生路吧。”这些念头令人烦躁。若非逼不得已,最好不要搬腿,动也别动。因为动来动去会令我的心无法平静。所以解决方案是不理它,安忍它为先。无法达到就“欣赏”它,“看看”它是何方神圣,竟敢打扰我静坐!连这也办不到时才搬腿咯。如果经常有静坐,脚痛会较迟来。到时就没这么容易受影响。还有不要一直担心脚会不会有问题,像“我的脚会不会断掉啊!”。只要坐姿正确不会有问题的。 当脚痛问题解决后,第二个找我麻烦的是昏沉,睡觉和无记。三者差不多“功能”。相关的念头有:“与其这样,不如出静躺着睡更好”(这是诱惑,别被它击倒)“啊……我好差劲,竟会睡觉/昏沉/无记这么久,浪费时间”(不必自责)。那个诱惑的念头很要不得,据我所知有两个方法。一种是积极型,另一种是休闲型。积极型的是当发现刚才睡觉就马上回到方法一直重复到精神,专注,觉照比之前久,没吃做到这里我都很开心,打了个妄念“我做到了”/“太好了,我精神了”后,又回到方法。休闲型是昏沉就昏沉吧,只要保持“我在静坐”这念头就行了。据说昏沉是因为身体所累积的疲劳获得释放。睡饱了就精神咯(应该)。这方法我担心会养成习惯,变成一静坐就水稻时间到。至于自责的念头,不要想它就好啦。因为这念头容易生出别的妄念。二来心变得复杂了,有负担了,难和简单的方法相印。 接下来是求好境,我比较少这样,因为师父提过千万不要求过去静坐得好时的境(界),会容易起烦恼。原因一:心变复杂了,难和方法相印。二,当你求不到之前的境你会起烦恼,相反地,好境到了又担心它会走,下次会不会来。三,就算好境每次都来,那不是意味着没有进步,突破咯。一直执着于过去的境,就有违佛陀的教法。,会与令我们继续轮回下去的爱(染)和(执)取相印。那就不叫修行了。每一支香有其因缘,随缘起,随缘灭。我想这也是一种放下。 还有是方法用不上,一直找不到呼吸,心随着着急起来。据我推断是心不够细。像平时没注意到的声音能在静坐时听见般。找不到呼吸属于前者,心静下来就能注意到呼吸的进出。简单来说,我找不到呼吸时会先暂时搁在一旁,做别的事先,如“叫”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放松,一个一个慢慢“叫”。 静坐对我而言有考验意志的成分。考验能做多久,能持续多少天。每天...

游泳

我喜欢游泳,只会蛙式。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学其他泳式(因为我的蛙式还有得不错)。我当时耸耸肩膀,笑而不言。其实我心里是有答案,但当时我想不起。我对突来的问题没什么能马上回答。需要一些时间想清楚,整理才会有答案。游泳我学一种就够,因为我只想在水中游没必要学这么多,而且蛙式还有许多我做不好,可以改进,更快的空间。二来认为做事,学东西要专,学太多其他泳式只会让我分心,到最后全部半桶水。就这样到现在还是只会蛙式。 我喜欢游泳,因为在游泳时会有较长的时间在专注和清楚的控制全身,偶尔会分心,但专心游泳时令我觉得很踏实,实在(咦,在水中踏到石头吗?水都不实)。也能暂时抛开烦人的事,专注游泳。二,游泳能强身,塑身。因为有点胖,有小肚腩了,哈哈。还有,会游泳的人,会被很多不会游泳的人羡慕的哦!^^ 曾经有人游泳用来比喻解脱的方法。学会了游泳就可以游到彼岸(解脱)。然后他说,许多人会买一大堆入门书,然后研究,研究,那是没用的,最重要是跳进水里。感受一下水,然后慢慢就会学会游泳再到彼岸。当时有人反驳,若不看些入门书,那又怎样知道如何游。那时我在想我是怎样学会游泳。首先看别人如何游,再问朋友细节,自己再到泳池摸索,重点是要放松,紧张会让身体僵硬。不断尝试方法,对它感兴趣(也可以令自己对它产生兴趣)细心观察,看看那里可以改善,再有恒心的练习,就会了。能有多远就视体力和意志力。解脱又酱简单吗?(深思……有可能瓜。)

你可以改变自己

多年以前,有一个女孩被强暴了,非常痛苦。她就到庙里去烧香求签,看到她的一脸悲伤,一位老和尚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女孩哭了,她泣不成声地说:“我好惨呵,我多么的不幸呵,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件事情了……” 听罢她的介绍,老和尚对她说:“这位小姐,你被强暴是你自愿的。” 这位小姐被老和尚的这句话,吓了一跳,说:“你说什么,我怎么可能自愿被强暴?” 老和尚对她说:“你被他强暴一次,但在你的心里天天心甘情愿的被他强暴一次,那你一年下来,就被他强暴三百六十五次。” “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孩不解的问。 “在你身边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好象看了一场不好的电影一样,天天在回想,这不是很笨的事情吗?这与重蹈覆辙有什么区别呢?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自:空净山人《欢喜的法门》 对于自己遭到的不幸不断回忆才是这件事最苦地方。或许你无法避免想起它,但你可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它。

学习

一般人们看到‘学习'会想到向长者,像父母,老师,学长,教授,等吸收知识,做人的道理。我认为学习对象不应该只是他们。其实小辈,同辈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小孩的纯真、直率、简单,初学者的大胆尝试,其他如勇气,智慧,诚实,认真,都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毕竟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别人可能经历到我们不曾想过的情况。 假如一味只认为我比他大,我学得比他多,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只会让你错过了学习的机会。那只会让你越来越固步自封,因为你越来越老,长者也随着减少。这样是难以有所突破。 我已开始实行了,你呢?

抱怨

“别再比我跟你那一套了!!”内心强烈的呐喊。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有意或无意中“强逼”别人跟从自己的决定,生活习惯,思维等等。举的例子,一个习惯夜生活的人(A)很惊讶地问一个习惯早睡的人(B):“为什么你这么早就睡?”无形中前者在灌输着“你(后者)不应该这么早睡。”日复一日那后者也被影响/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早睡。事实上双方都没问题,严格来说我们也不应该太夜睡。现在不探讨夜睡好不好。可是,A却强逼了B跟从自己的习惯。(其实在讲自己,觉得我是哪一方?) 类似意以上例子的情况多不胜数。在来比较明显的,父母决定你以后要怎样怎样,他们就会一直催眠你,“这个好啊……”不经不觉你也跟了他们的决定。可是,谁可以100%肯定她们是对的,适合你的?有可能那决定把你的才能埋没了。当然这不是全部父母都会这样。 我要强调的是每个人是独立个体但却不能独立存在,别混淆。这不是只有我讲的哦。连至圣先师都有这意思,‘因材施教’,说的是一种教学方式是不能较晓全部人,要根据个人的资质,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这部代表每个人都不同了吗?你可以说我在强辩,我无所谓,因为我不打算强逼你跟我的思想。 还有庄子也应该赞同(因为不知译者有没有误解其意义)在《庄子》里有个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和其友在濠水的桥上,庄子说;“水里的鱼,悠游自在,这时鱼的快乐。”友人反驳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回应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友人再辩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但你不是鱼,你不会知道鱼的快乐,这就可以肯定。”…………故事还没完结,但我要讲的有了。表面上看起来像小孩子吵架,可是,庄子要带出的是你不是我,你不会明白我的一切。也就是说每个人是独立的。后来找回书才知道那友人叫惠子。 我讲这些好像离题了?不是。非常简单,我要讲的是既然每个人是独立个体,那为什么你要强逼别人跟你呢?所以奉劝你以后谨慎自己的言语不要再强迫别人跟你那一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 *注:为了以身作则,劝你认真想想,我可不要强逼你跟我哦! 笔于2008年中

比较

人们爱比较,无论什么都可以拿来比。比成绩,身高,家世,甚至提倡将心比心。这样真的好吗?分析一下吧。人们说良性竞争会带来进步,可是有不少人因压力大,造成透不过气,忧郁,崩溃,自伤自杀。其次一些不对等的事或物也混为一谈。例如甲君是位教师--灵魂工程师,乙君是飞机师,两个无关的职业,不同的工作范围与责任,有些人也想办法比较,就取其共同点——收入来比较。薪金高的飞机师胜,然后结论是飞机师比教师好。据说是好胜心作祟,不敢偶同,我觉得好胜心是上代所“培养”之心。人之初,无好胜。小孩从成人那儿吸收他们所看到,所学的这一套以为比较可以带来更多的关心,注意,赞许而有存在感。所以低人抬己成为最常用的手法。恶性循环,可悲哀哉。 笔于2007 好不乐观,又不全面,以偏概全。差 (偷笑,自己骂自己,不对,是过去的我,是不同的我)

随缘

风来疏竹, 风止而舞竹自停。 雁过秋湖, 雁去而湖不留影。 意:风来时,绿竹迎接风的到来;风离去,绿竹亦不挽留。 当大雁飞过时,湖面清楚映现其倒影;在它飞过后,湖面同样清楚的映现天空和云彩。 自:一行禅师《佛陀之心》 当我看了这句诗,我的心有莫名的感觉,我不知那是什么感觉。已超出我的语言能力所能形容(勉强可用震撼来形容)。当时我在想“怎么形容随缘心态形容得那么贴切。”

随享

随享此词是由随时享受简写而成。顾名思义是要随时随地,任何一刻都要享受。此享受,非彼享受也。一般人们对享受的概念是好的事或物,像吃美食,多姿多彩的娱乐,对感官舒适的行为。吾的词义有少少更改,是享受和接受的意义。享用一切物品但不执着,接受而不抗拒所有周遭或切身的事情。 吾到底为什么要写这些?非常简单,是想与各位读者分享心得,绝非想批评,影响其他人。人想到某些事时,会想与人分享,尤其是知己(不吐不快)。为什么是知己?因吾不要影响别人,不然带来相对的苦恼。好,言归正传,吾曾经在某书上看到这句——一切事情都是最好的安排,非常好的一个句子,它说要超越一时的得失成败,一切事都是最好的安排。许多人会把倒霉,行坏运等“坏”事用放大镜增大而忽略了其他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然后觉得祸不单行。说真的曾经有一次骑脚踏车上学,那可是第一次这样上学,中途觉得前轮怪怪的……啊,不得了!轮胎泄气了。吾沮丧的推着单车慢行,尚有时间,不会迟到。当时吾想把脚踏车上锁在一巴士站,找电话通知母亲。可是周围竟然没电话亭,幸好再往前走不远有人(是一位马来妇女)站在那儿,吾害羞所以犹豫不决要不要借手机,最后也鼓起勇气去借了。好心的她马上借吾,之后还聊上几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久,有一汽车停在吾前,是载那善良人的。车子行走没多久后停下来,然后问明吾校,说顺道送吾。吾欣然接受,顺利到达学校。回想起来,若没有那“霉运”也就无法感受人间温暖,好一个“一切事情是最好的安排”。 因为这,所以吾等需要随享一切发生在身上的事情。要达到随享境界也不容易。难度在于随而非享。一个人不会100%时间处于享受状态,假如你做到,恭喜你,你已不是凡人了。吾相信世上没有两个一样的心情,景物,人物,情况,(吾称为全况)同时出现,所以要享受它,否则一去不复返。例如,每天重复着同样的行为,同一地点对着同一个人物但心情会有好坏,今天被人赞,昨天被人骂,相同的与相处的人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至少吾不曾遇过绝对一样的全况。 享受就是把所有感觉,心情都“尝”试,感觉一切微妙变化。接下来是吾享受心得,可跳过不阅。吾喜欢闭上眼睛,不思考,不扰乱当下的心与感觉,把全身的敏锐开尽,细细的“品尝”一切。能不闭眼,常常享受那更好。当生气又想起随享时,哇,神奇的事情来了!那欲罢不能的怒火开始转变和溜走。但生气的感受却还徘徊不去,不过想法就已换到为什么会为了这点事情愤怒,不妨...

佛缘

近来看回一些自己曾经看过的书,发现我以前就有接触过佛法。虽然它没有现在我看的佛书这么多佛学名相,都是用普偏的词汇。但它却带出佛法,然我了解内心的不安,教我放下,平常心,如何过生活,如何欢喜等。现在我才知道这些都是佛法中的契理与契机。 以前并不知道它是谁写的,买时不看作者,只看内容和价钱(偷笑)。直到最近……老实说,以前我无法和佛学名相相应,那一大堆的名相令我很烦,因为我不懂。 还有还有,哥哥近年年来也有接触佛法,有时会带一些海涛法师的开示cd,虽然不多,但相信这些也是促成我现在“正式”学佛的助缘。 感恩佛法的契理与契机。

学会放弃

有一个聪明的年青人,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他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什么长进。他很苦恼,就来向虚竹大师求教。 虚竹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头,虚竹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 “是呀,那该怎么办呢?”虚竹大师微微一笑。 “该放下。” “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头哪能登山呢?”大师笑了。 年轻人一愣,忽觉心中一亮,向虚竹大师道了谢走了。 从此,他再也不沉迷于游戏了,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自:空净山人《欢喜的法门》 这故事要带出的讯息非常明显。人不可能兼顾一切,必要时以心中最重要的为先。

静坐体悟

(文章的前五段只供曾学习静坐者阅)开始静坐前,要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挺腰含胸,双肩平垂,舌头上抵。我为什么“讲”得那么罗唆?这是一种修行,心要细,不能因为这些小细节而粗粗带过,把不耐烦的心带入静坐,会较难把静坐给坐好。所以你要有耐心地把我写的静坐的方法阅完,不要跳过噢!好我继续。 接着双手放在膝盖上,然后做头部的四个运动。做好后深深地吸气,同时双手移至腹部,拇 , 食二指相抵,呼气的同时弯腰,头靠地。起身时同时吸气至身直。重复三次后,把气呼出就手结定印,下巴内收,垂目内视。过后初级的同学可以内视巡逻,“看看”全身每个部位是不是都有放松,没有的话尝试“叫”它放松,不能就别勉强,那只会令其他部位也紧张。听说高级的同学一坐好就能全身放松。 当全身放松而你又还在(觉照)时,通常心会开始细了,那可以数息了。一般上我不会马上数息,我会先随着(注意是随着,不是我要)吸念吸,呼时念呼,重复数次后才开始数,在呼气时念一, …… 偶尔(我是经常)会想别的东西(妄念),“你不在”(无记 -- 像是没思考,没意识的状态)或睡觉(昏沉)。刚开始时我 以为“我不在”是小说里头高手静坐的情况,入定出来后就不知何年何月。而“我不在”又“醒”来后没多久就听见引磬声响起。哇一支香好快过哦!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不好的。 啊,我又扯开话题了。当发现刚才打妄念,无记或昏沉时,马上重新数息,由一开始。不要为刚才的妄念,无记或昏沉多做思考或自责。前者会带来另一轮的妄念,而自责会带来心理负担。套师父的一句话,以简单的心跟简单的方法相应。我理解的意思是以单纯想静坐的心,不添加别的心理因素进去,就能把方法用上。我阿到现在都没试过从一到十数完。坐着坐着,咦,脚开始有一些反应,再过些许越来越痛,若可以就别理它,继续用功。其次是享受它,观察它,感受它的变化。忍无可忍时才移动腿。 好了,方法我也只能写到这儿,因为我才到这里。接下来的方法就要请教师父。最后就是出静程序和运动也是要有耐心的做完。一个人需要用多少时间才用上方法是因人而异。以上方法是我用的方法,若有错误请给予纠正。 接下来是我的想法。近来我觉得一支香静坐是我一天生活的缩影。我这个人比较会发呆。以前我喜...

尚贤

取所谓好的行为或例子(称心)作标准和提供世人学习,模仿。 这易使人成为披着羊皮的老虎。 在这尚贤的时代, 造就过不少虚伪的人。 人前是乐于助人,济世为怀以赢取“善良”,“仁慈”等“荣誉”。 人后.......... 笔于2007 现在看回,觉得有点悲观。

围棋与人生

围棋就像人生 ,一开始 是一片空白, 什么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过去,棋盘上渐渐地越来越多棋子。起初是布局,那是为了以后的发展所建设的基础。也就是当一个人上了小学一样。基础可以影响整个棋局的“成长”。 布局过后就到了序盘也就是中学生出来谋生之前。在布局时下的不是很理想的话不要紧,因为刚到序盘, 但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以跟上对手。 在序盘会出现许多选择例如要重实的,占中腹,围空。三者不可兼得,就要决定以后的去向了。 接着就是中盘,中盘是搏杀和互相战斗的时刻, 就像初出茅庐的人在事业上搏杀以得更高的地位。除此之外,有的在中盘各取所需,风平浪静。 在围棋用词里,有一词叫大局观。大局观是正确解读整幅“地图”的能力。大局观正确,深入, 便可展开适当局面的漂亮的棋着。换到人生的角度的话使方式要深入了解情况再做出适当的选择,要适时,把握时机。这是整个“棋局”都必须要有的能力。 到最后是收宫也就是终局。人生走到尾端了。棋局,不会有多大的变化了,让所围得的扩张至最大作为结束。令人生写下最美丽的一页使人生挂上美好的句号。胜负输赢并不重要,最重要是享受当中的过程啊! ...

聪明≠有智慧

啊!他考试得满分,第一名,好聪明!类似句子常出现,都是说某人聪明而不是说他有智慧。显然的,聪明是不等于有智慧。 聪明是偏向IQ的,学术的,专科的。相反的智慧较偏向EQ的,待人处事的方式,课本以外的知识。聪明的人渐渐会变得自大,认为自己最强,别人都是弱者。举 个例子,新加坡人是公认聪明的,无论学术,科技,经济都比我们强,但根据调查显示,他们被列为不礼貌,怕输的一群,当然我指的不是所有新加坡人。有智慧的 人,会谦虚,宽恕别人,凡事以和为贵。在金钱为前提的社会里,有智慧的人逐渐减少了,因大家认为聪明的人就能在事业或生活上无往不利。 智慧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它会经过时间的改变逐渐增加或减小,这是视个人而定的。智慧是从身上至身边周遭的事与物经过思考所领悟的结晶。据说人类的智慧高峰 期是在两千余年前(大概是春秋时代),思想,哲学爆发的革命期,当中有孔子,老子,释迦佛,耶稣,穆罕莫德,等宗教教主陆续诞生。后来人类放弃了智慧,选 择聪明,钻研学术上的成就,研发了汽车,火箭,电视机等高科技物品。 在行为上,聪明人爱用学术上的一套用在日常生活,重视明显,有快速效果的事物。相对的,有智慧的人则不计较付出,不要求回报,看见别人快乐,自己就开心。 例如,现在许多双薪家庭请佣人照顾儿女,认为是聪明的做法,因为从经济角度来看,请佣人需五百元左右,母亲在外工作至少赚双倍的金钱,这被认为高效率赚钱 法,表面上是没问题,但人们却看不见内在的问题,像亲子关系疏远,忽略天伦之乐,结果忙了半生也不怎么快乐。可能子女会因缺乏管教而学坏了。 为什么会有多年老字号的店能经营多年不倒闭相反的却有许多店关门大吉呢?聪明的人会作宣传,让大家都认识和多光顾,但他们忘了消费者要的是服务周到,所以 往往许多店闻名后为了赚多一点钱而开始偷工减料和由于变得骄傲便开始服务欠佳,最后无人光顾,关门大吉。至于老字号的店坚持原则,以最好,真诚的心,让顾 客满意和开心。 以上表面看似很“愚蠢”的行为,却包含了大智慧,有古人的大智若愚之意,而反之许多“聪明”的举动有聪明反被聪明误之实。当中的真实之情况难以形容,唯有尝试过才会明白。 “名可名,非常名”,本人所说所写或许已经离开了智慧与聪明的原意和本质。如有问题请给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