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周记 29/4 - 5/5 人事是非纵横交错周

29/4
尝试新的电话网络(Telecom),结果买了之后才发现不能用(电话的频率不同,浪费了一笔~)。有位日本同事要走了。他的人很好常约我们去运动。没想到才开始建立友谊又到了分离的时候。没办法,这是工作旅游的特色,它不断的提醒我们要珍惜相处的时光,珍惜一切。可是向我们这种顽劣的人,很快又忘记。有一位毛利同事进了ICU,我吓了一跳,只有为他祈祷。(听说是喝酒过量和吸大麻)

30/4
被调组,听到那里的朋友(之后称为CY)形容,新的这一组是有许多印度人(八个人)。他们有的在这里工作十多二十年,常常欺负我们这些新丁。他们的行为很自我中心,霸道。(担心~)可是,我工作真正遇见的有好像没有想象中恐怖,他还跟我聊天。也许是当中一些人比较凶吧。不过他还是很在乎“他的苹果”,一开始就叫我不要踩过界(可是他自己又采“我的苹果”,算了吧,大家都是找吃而已~)。

1/5
今天不是国际劳动节吗?可是这里不是公假,还是要上班。原来我还蛮爱国。当听见有人瞧不起马来西亚人,认为我们慢手慢脚,激起我的斗志。手脚变快了(后来成为我的最高记录。)被一位印度同事点来点去很不是滋味。还好CY帮我要求换地点采苹果才脱离魔掌。

2/5
发生了些蛮严重的事。我终于见识到所谓的自我中心和霸道。根CY的说法,他是印度geng的头头。很大只(有洪金宝的体型),就在我隔壁采苹果。同样的一开始就“提醒”我不要采过界(印度人的惯用伎俩)。我没多理会,因为我在前面他在后方。没想到没多久他就在我的同一棵树采苹果。听了这么多谣言,我就吃亏一些,边界地带的苹果都让给他。当我回头一看,看见前一棵树有一大片没摘的苹果。当时很奇怪,心想难道他遗漏那里没采?结果他在我离开这棵树之后没多久就回去采他“遗漏的苹果”。那分明是向我施压~未免过分了一些吧~
另一边,CY被另一位印度人骂,说CY采“他的苹果”。他们差点打起来~为了几颗苹果而打架好吗?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这位路人也不该多说。最后的结果是我(借机)跟CY离队回去原来的组,而那位闹事的印度人据说被抄了。闹得如此结果还真非我所欲。始终是结冤了。
回到大队又开心的采苹果。可是,品管那里好几个人到苹果园即场品管(以前是在雪藏库前检查)。有些人的苹果直接被取消工钱(以前是扣10块这样而已)。看来上层对于我们这队动怒了(因为很多人太粗暴了)。

3/5
下雨…… Nelson逛逛。

4/5
今天跟一位日本女生(之后以小Y相称)share 苹果工钱,因为是一起采。有点不满意,因为我会比较快,可是工钱是平除。不过她是个的女生,英文是差了一些,不过就不计较这么多。很快的收拾心情工作。有一个小小的看法,

当……
情绪〉理智 =〉小孩,

相反的,

当……
理智〉情绪 =〉成熟的人(成人)。

看得明吗?哈哈……这不是岁数和生理的状态来区分一个人的成熟。

5/5

一早起来就一群马来西亚的朋友围起来谈政治,选举。今天是选举日。我们也希望有个更好的马来西亚~我的香港工头也知道和关心我们的国家。其实是有国际人士在注意我国的进展的。你们就别乱来,影响国体。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開發生命的篇章—— 烘焙

如果五年前有人問我會不會去學烘培,我肯定會說不可能。然而因緣就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已經學了一年。這一年裡對於一個西方文化中的一個很古老行業,以先進的科技持續經營它的價值,多少體會一些。它可是養活了整個西方人,乃至西方文化。 在糖還沒有普及,甜點沒有被開發以前,麵包大哥可是獨領風騷。我最喜歡看著麵包在烤爐裡從小小扁扁的麵團慢慢的“長大”成為外脆內鬆軟的麵包。整個過程特別感動,也很興奮。曾經一度不想吃麵包,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怕,而是看著一組食材揉成團,發酵膨脹,烘烤成熟,它像是有生命般經歷了生老死。不忍心吃啊~可是仔細想想,哪個食物沒有經歷生長過程?植物也是從種子成長,動物更不用說,連空氣里的細菌我們都吸進肚子了。原來我們是由無數的生命成就的,還有什麼自我可言? 麵包大哥還真不愧是大哥,幾千年來保有它的地位,人人都需要它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它是經過揉,搓,扯,撕,打,不斷的磨練,最後還要經過高溫的烘烤而來的。這個過程尤其深刻。以我個人成長經驗而言,也是要經過挑戰自我,與貪愛搏鬥,忍著私欲。那些內心怒吼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開兩半的過程,走過之后又是一條好漢。要開創個人的價值就要走這條路。如果要我貪生保守,原地踏步,令這一期的生命白白浪費,那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生育父母,對不起成就自己的眾生。 很多所謂學佛人,看見自己的問題,可是卻不解決。還說是正念,看著自己的念頭,與它好好相處(類似妥協),還要自以為這樣是學佛,沾沾自喜,自命清高。好可惜。要不然我給你一個麵團,你看著那個爛爛稠稠的東西,指三道四,看看那個麵糊會不會變麵包。成為麵包也要受得起種種考驗才行。 在學校里有一位搭檔同學,很要求。講究速度快,品質好。可能嗎?最後我們都做到了。縱觀職場,每天供應百千戶人家的糧食,能不快嗎?激烈的競爭下可以沒有品質嗎?現實而言,那是必須。回想過去說慢慢來,不急,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事實證明,在強大的警覺性與集中精神下,快且好是可能的。 換個可愛的故事——蛋糕妹妹的故事。如果大哥是土土實實的紳士,妹妹就是甜甜但是危險的魔女。它就像童話里巫婆煮一鍋的古怪的東西,如加入蝙蝠的糞便,蒼蠅的眼睛,貓的毛髮之類的。煮成魔法藥水,變出種種物體。同樣的,蛋糕也是那個感覺,蛋液,加入奶油,麵粉,果實等,然後一盤糊狀的液體放進烤爐,變成鬆軟可口的蛋糕...

竹子鷹架與香港精神

我從香港鷹架看到香港人的堅韌和靈活。國外一般是鋼鐵鷹架,唯獨香港是竹子鷹架。輕,所以省力氣,資源,靈活性高。它甚至可以後期維護也方便,哪一樓層出問題,在特定的樓層安裝鷹架就可以。不用從地上升上去。這個點子太厲害了。 竹子的特性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成本低、材料可得且環保。竹子生長快、來源廣,不像鋼鐵需要大量生產資源與進口物流,更不會加重本地的資源負擔。在環境保護意識尚未普及的年代,香港人已無意間走在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沿。 當年不斷要蓋高樓,如果用鋼鐵肯定不夠,跟全球搶資源會抬高物價,加大難度,所以採用竹子,藍海策略。因此可以跟上建築的步伐,蓬勃開發。當初小小的島哪來這麽多資源支撐開發的消耗?竹子鷹架不僅解決了施工上的現實需求,也為城市開發提供了一條智慧的捷徑。 一個地方可以發展到這個規模,光是高樓林立,當中有許多的困境,競爭,需求要解決。而成就這些靠的是這份精打細算,這份變通,不被困境打敗的堅韌。竹子鷹架彷彿是香港人精神的一個縮影,既柔軟又堅韌,既簡單又高效。看得我非常感動。

信息洪流中的宁静之道:正见不是审判,而是觉知与转化(下篇)

信息洪流中的迷失 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变得空前简单。2023年,全球数据总量超过120 zettabytes,其中90%的数据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 —— 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实用的,有些是神秘的。个人很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受害者,或者在回应时变得冲动,最终陷入痛苦。正见鼓励我们在做出反应或分享之前暂停、分析并理解内容背后的动机。 尽管我们讨论了培养正见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它必须与其他核心教义如慈悲、不执着和正念相结合。没有这些互补的品质,对于未开悟的人来说,正见可能会被扭曲或导致不良后果。 1. 将正见与慈悲相结合以促进社会和谐 一些佛教徒可能被认为太冷漠。如果纯粹将正见解释为一种理性、超然的见解,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痛苦或感受麻木不仁。例如,面对严重灾难时,仅仅将其归因于业力和条件可能会忽视人性需求。佛陀的教义强调慈悲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的重要态度。正见应该与慈悲相结合,眼中有理,心中有人。我们将灾难视为无常的体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并对受苦的人表达善意。这种慈悲的方法通过相互支持加强社会联系并促进成长。 2. 中道的正见是不执着以尊重多样性 正见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多样性的背景。假如将正见视为绝对“正确” 可能会导致否定他人观点并加深对立。执着 “这就是正见,其他都是邪见” 会引发争论或网络冲突,这是偏离正见而陷入执着和二元对立。《增支部》6.61 在中间经强调避免极端和不执着于固定观点。同样,《中部》72婆蹉火經主张放弃所有观点,允许觉悟的心不受固定观点束缚。因此,正见必须包含开放性和不执着,认识到它是个人的指南,而不是强加给他人的。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 3. 通过正念保持正见 在人际冲突中,偏见和情绪反应常常使保持正见变得困难。《出入息念经》强调在每一个行动中保持正念与平静的重要性,正念帮助我们活在当下。通过练习正念,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估情况,从而应用正见。通过保持正念,我们可以在冲突中保持正见,而不被情绪左右,进行清晰和同理心的沟通。 4. 正见不是道德审判 正见从来不是评判他人、自责自己或彰显优越感的工具。如今,许多键盘侠借“正义”之名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导致受害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然而,正见的本质在于内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知与转化。 从理解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