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佛法实验展

这是马大妙喜弘培的活动,超赞!!大家使尽法宝(估计的)真是让人兴奋,开心,大开眼界。
1)tennis球,力如因缘。有两个试验。一,反引力作用。丢向墙壁,或地上。它会反弹回来。这试验告诉我们,我们的行为会有反震力。我们如何对人,会有相应的回报。同样的,我们广结善缘,会有好的回报。我们如果强硬的丢(对人),会被重重的打回哦,所以我们为人要柔和,那球就不会重重的反弹。第二个是地上有许多的球代表着不同的人,我们弘法时像丢出一颗球,那球会撞到(感动到)谁和数量是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我们的心态要保持尽力就好,不重视数量会有多少。

2)一盆水,心境,平静就能照见实相。我们常会因外在的风而起涟漪,无法平静。而修戒定就像加了围墙,让心更平静而生智慧,可以看见完整的倒影。另外,水盆也只会有当下的倒影。那是随缘,如手从水上晃过,手还没到之前水面不会有手的影子,只有当手在水面才会浮现手影。过后,不会执着手的影像。

3)颜色笔,绘画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赋予一盒颜色笔,你要如何在生命的纸张画上色彩是你的选择。你要花上彩色的人生还是灰暗的一生就是我们的选择。还有我们必须知道颜色笔是会用完的。要珍惜。

4)橡皮圈,贪心的具体。我们的贪心如橡皮圈,如果想要就酱它套住,这是橡皮圈就紧崩一些。当越来越贪,越套上更多的东西。橡皮圈就越紧崩。当超出了极限,橡皮圈就会断掉。那时我们就会一无所有。自己也会受伤。

5)电能与电灯,业力的运作。一盏灯可以亮起来是因为有电能和灯泡。就如业力和身体。可是灯泡会有熄灭的一天。但那不代表什么都没有,我们都是知道电能是还在流动的,业也如此。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它会攀附下一期生命。当业(电能)遇到新的生命体(灯泡),灯(生命)又会亮起来了。业力就是如此运作。同样的,我们平时的行为也会有业力储存,当遇到适合的因缘(灯泡)就会再次的升起同样的行为。
6)数学differentiation,法性的不一不异。数学也算是科学的一部分啦。应该没有离题。
 f(x) = x^r,\, differential 成 f'(x) = rx^{r-1},\, 前者与后者是不一样的方程式,所以是不一样的。可是后者是因前者而有,他们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是不异。数学家也很有智慧,从simbol 来看,它就提醒我们,f(x) 跟f '(x) 不是一样,是从f(x)differential 而来的。所以加多一个逗号来示人。


7)煮水,修学过程。我们为学佛前像一个冰块,很自我,到处都是触角放进杯子里也很多摩擦。学佛的火会让自我中心溶化,变成水。水就好很多,会随着不同的杯子(环境)而成该形状。当火不断地烧,水会累积热能(资粮)不断地提升温度(智慧),直到水沸腾成水蒸气就是觉悟了。水蒸气就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分你我,达到无相,无我。被看那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过程。假设一分钟为一年,过程是要几十年。而且一年里变化不大,心急的我们要忍耐。老实的修行。这是大火才酱快,如果小火就要更多时间了。而且要有恒心,学佛的火要持续地烧才能将水溶化,沸腾。一暴十寒,断断续续的大概很难有成就。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開發生命的篇章—— 烘焙

如果五年前有人問我會不會去學烘培,我肯定會說不可能。然而因緣就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已經學了一年。這一年裡對於一個西方文化中的一個很古老行業,以先進的科技持續經營它的價值,多少體會一些。它可是養活了整個西方人,乃至西方文化。 在糖還沒有普及,甜點沒有被開發以前,麵包大哥可是獨領風騷。我最喜歡看著麵包在烤爐裡從小小扁扁的麵團慢慢的“長大”成為外脆內鬆軟的麵包。整個過程特別感動,也很興奮。曾經一度不想吃麵包,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怕,而是看著一組食材揉成團,發酵膨脹,烘烤成熟,它像是有生命般經歷了生老死。不忍心吃啊~可是仔細想想,哪個食物沒有經歷生長過程?植物也是從種子成長,動物更不用說,連空氣里的細菌我們都吸進肚子了。原來我們是由無數的生命成就的,還有什麼自我可言? 麵包大哥還真不愧是大哥,幾千年來保有它的地位,人人都需要它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它是經過揉,搓,扯,撕,打,不斷的磨練,最後還要經過高溫的烘烤而來的。這個過程尤其深刻。以我個人成長經驗而言,也是要經過挑戰自我,與貪愛搏鬥,忍著私欲。那些內心怒吼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開兩半的過程,走過之后又是一條好漢。要開創個人的價值就要走這條路。如果要我貪生保守,原地踏步,令這一期的生命白白浪費,那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生育父母,對不起成就自己的眾生。 很多所謂學佛人,看見自己的問題,可是卻不解決。還說是正念,看著自己的念頭,與它好好相處(類似妥協),還要自以為這樣是學佛,沾沾自喜,自命清高。好可惜。要不然我給你一個麵團,你看著那個爛爛稠稠的東西,指三道四,看看那個麵糊會不會變麵包。成為麵包也要受得起種種考驗才行。 在學校里有一位搭檔同學,很要求。講究速度快,品質好。可能嗎?最後我們都做到了。縱觀職場,每天供應百千戶人家的糧食,能不快嗎?激烈的競爭下可以沒有品質嗎?現實而言,那是必須。回想過去說慢慢來,不急,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事實證明,在強大的警覺性與集中精神下,快且好是可能的。 換個可愛的故事——蛋糕妹妹的故事。如果大哥是土土實實的紳士,妹妹就是甜甜但是危險的魔女。它就像童話里巫婆煮一鍋的古怪的東西,如加入蝙蝠的糞便,蒼蠅的眼睛,貓的毛髮之類的。煮成魔法藥水,變出種種物體。同樣的,蛋糕也是那個感覺,蛋液,加入奶油,麵粉,果實等,然後一盤糊狀的液體放進烤爐,變成鬆軟可口的蛋糕...

竹子鷹架與香港精神

我從香港鷹架看到香港人的堅韌和靈活。國外一般是鋼鐵鷹架,唯獨香港是竹子鷹架。輕,所以省力氣,資源,靈活性高。它甚至可以後期維護也方便,哪一樓層出問題,在特定的樓層安裝鷹架就可以。不用從地上升上去。這個點子太厲害了。 竹子的特性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成本低、材料可得且環保。竹子生長快、來源廣,不像鋼鐵需要大量生產資源與進口物流,更不會加重本地的資源負擔。在環境保護意識尚未普及的年代,香港人已無意間走在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沿。 當年不斷要蓋高樓,如果用鋼鐵肯定不夠,跟全球搶資源會抬高物價,加大難度,所以採用竹子,藍海策略。因此可以跟上建築的步伐,蓬勃開發。當初小小的島哪來這麽多資源支撐開發的消耗?竹子鷹架不僅解決了施工上的現實需求,也為城市開發提供了一條智慧的捷徑。 一個地方可以發展到這個規模,光是高樓林立,當中有許多的困境,競爭,需求要解決。而成就這些靠的是這份精打細算,這份變通,不被困境打敗的堅韌。竹子鷹架彷彿是香港人精神的一個縮影,既柔軟又堅韌,既簡單又高效。看得我非常感動。

信息洪流中的宁静之道:正见不是审判,而是觉知与转化(下篇)

信息洪流中的迷失 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变得空前简单。2023年,全球数据总量超过120 zettabytes,其中90%的数据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 —— 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实用的,有些是神秘的。个人很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受害者,或者在回应时变得冲动,最终陷入痛苦。正见鼓励我们在做出反应或分享之前暂停、分析并理解内容背后的动机。 尽管我们讨论了培养正见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它必须与其他核心教义如慈悲、不执着和正念相结合。没有这些互补的品质,对于未开悟的人来说,正见可能会被扭曲或导致不良后果。 1. 将正见与慈悲相结合以促进社会和谐 一些佛教徒可能被认为太冷漠。如果纯粹将正见解释为一种理性、超然的见解,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痛苦或感受麻木不仁。例如,面对严重灾难时,仅仅将其归因于业力和条件可能会忽视人性需求。佛陀的教义强调慈悲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的重要态度。正见应该与慈悲相结合,眼中有理,心中有人。我们将灾难视为无常的体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并对受苦的人表达善意。这种慈悲的方法通过相互支持加强社会联系并促进成长。 2. 中道的正见是不执着以尊重多样性 正见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多样性的背景。假如将正见视为绝对“正确” 可能会导致否定他人观点并加深对立。执着 “这就是正见,其他都是邪见” 会引发争论或网络冲突,这是偏离正见而陷入执着和二元对立。《增支部》6.61 在中间经强调避免极端和不执着于固定观点。同样,《中部》72婆蹉火經主张放弃所有观点,允许觉悟的心不受固定观点束缚。因此,正见必须包含开放性和不执着,认识到它是个人的指南,而不是强加给他人的。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 3. 通过正念保持正见 在人际冲突中,偏见和情绪反应常常使保持正见变得困难。《出入息念经》强调在每一个行动中保持正念与平静的重要性,正念帮助我们活在当下。通过练习正念,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估情况,从而应用正见。通过保持正念,我们可以在冲突中保持正见,而不被情绪左右,进行清晰和同理心的沟通。 4. 正见不是道德审判 正见从来不是评判他人、自责自己或彰显优越感的工具。如今,许多键盘侠借“正义”之名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导致受害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然而,正见的本质在于内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知与转化。 从理解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