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奇异事件簿之第一论


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令我感到非常奇怪,真搞不懂为什么会是这样。是我脑袋有问题吗?我觉得不怎么逻辑的事,却是如此运作。还是我懂得太少?

这个是我觉得非常,非常奇怪的现象。大家对第一特别的推崇。就好像第一是大完(第一就是真理,对的),甚至以得不到第一为耻。最明显当然是考试拿第一,排队要抢第一,破纪录也是在争第一(跟过去争)。争不到就会深深不忿,千方百计去得到它。一人欢喜万人愁才显得尊贵?

在漫画,小说等故事里,主角常会是(或某方面)最好(也是第一),不然就没戏唱。这会不会是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个第一梦,借着这些来圆梦?因为实际上第一就只有一个,是多少分之一,所以需要借着这种方式圆梦的市场很大!

第一个发明/发现的人才会被人记得,爱迪生,莱特兄弟,牛顿。为什么第二个发明/发现的人就像毫无价值,甚至被告抄袭之嫌。第一也不过是出生得早,早一点发现而已嘛。连知识产权也只是保护第一个发明的人。假如另一个人也靠自己创造出相似的东西就不应尊重?这是哪门子的尊重?

第一个看到就是属于他的也是个很奇怪的理论,还有第一个到达某岛屿或大陆的人,那里就是属于他/他的国家。有趣的是,后来发现有其他人更早已来过又起争执了。当然少不了有学者不厌其烦的寻找某某的第一人而张争论不已。无论谁是第一人,如果没人传承,去发展哪会有今天?

究竟第一有何魔力?直叫人为其疯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主宰其他人,事,物的执著。而第一才会有人承认,愿意服从,很伟大。也就是能“合理”的满足那份执著。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開發生命的篇章—— 烘焙

如果五年前有人問我會不會去學烘培,我肯定會說不可能。然而因緣就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已經學了一年。這一年裡對於一個西方文化中的一個很古老行業,以先進的科技持續經營它的價值,多少體會一些。它可是養活了整個西方人,乃至西方文化。 在糖還沒有普及,甜點沒有被開發以前,麵包大哥可是獨領風騷。我最喜歡看著麵包在烤爐裡從小小扁扁的麵團慢慢的“長大”成為外脆內鬆軟的麵包。整個過程特別感動,也很興奮。曾經一度不想吃麵包,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怕,而是看著一組食材揉成團,發酵膨脹,烘烤成熟,它像是有生命般經歷了生老死。不忍心吃啊~可是仔細想想,哪個食物沒有經歷生長過程?植物也是從種子成長,動物更不用說,連空氣里的細菌我們都吸進肚子了。原來我們是由無數的生命成就的,還有什麼自我可言? 麵包大哥還真不愧是大哥,幾千年來保有它的地位,人人都需要它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它是經過揉,搓,扯,撕,打,不斷的磨練,最後還要經過高溫的烘烤而來的。這個過程尤其深刻。以我個人成長經驗而言,也是要經過挑戰自我,與貪愛搏鬥,忍著私欲。那些內心怒吼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開兩半的過程,走過之后又是一條好漢。要開創個人的價值就要走這條路。如果要我貪生保守,原地踏步,令這一期的生命白白浪費,那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生育父母,對不起成就自己的眾生。 很多所謂學佛人,看見自己的問題,可是卻不解決。還說是正念,看著自己的念頭,與它好好相處(類似妥協),還要自以為這樣是學佛,沾沾自喜,自命清高。好可惜。要不然我給你一個麵團,你看著那個爛爛稠稠的東西,指三道四,看看那個麵糊會不會變麵包。成為麵包也要受得起種種考驗才行。 在學校里有一位搭檔同學,很要求。講究速度快,品質好。可能嗎?最後我們都做到了。縱觀職場,每天供應百千戶人家的糧食,能不快嗎?激烈的競爭下可以沒有品質嗎?現實而言,那是必須。回想過去說慢慢來,不急,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事實證明,在強大的警覺性與集中精神下,快且好是可能的。 換個可愛的故事——蛋糕妹妹的故事。如果大哥是土土實實的紳士,妹妹就是甜甜但是危險的魔女。它就像童話里巫婆煮一鍋的古怪的東西,如加入蝙蝠的糞便,蒼蠅的眼睛,貓的毛髮之類的。煮成魔法藥水,變出種種物體。同樣的,蛋糕也是那個感覺,蛋液,加入奶油,麵粉,果實等,然後一盤糊狀的液體放進烤爐,變成鬆軟可口的蛋糕...

29/3/12 阴 —— 孩子乖

妈妈载我到火车站时,有辆车在我们眼前违规。当时母亲愤怒的骂那司机。我的心情也随着烦躁不安。我没有一起骂那一位司机,反而以埋怨的口气要求母亲停止怒骂。说出来的那一瞬间,我又后悔了。觉得很不孝,不但没有平复母亲的怒气,还强行压制它。自己的情绪很容易随着身边的情绪气氛而受到影响。当时的内心是很痛苦,难受的。唯有静静的坐在那里,心里在“拥抱”着痛苦不安,轻轻地告诉它:“孩子乖,可怜的孩子。”一股清流,滋润着心中的痛苦不安。整个人恢复平静。 同样的事情亦不断地在上演。 第一次对情绪影响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情绪会传染,像伤风咳嗽般凭空传染。请不要再传染负面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过每一天。

我的水墨画

近来学画水墨画,蛮好玩的。给写评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