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信息洪流中的宁静之道:正见不是审判,而是觉知与转化(下篇)

信息洪流中的迷失 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变得空前简单。2023年,全球数据总量超过120 zettabytes,其中90%的数据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 —— 有些是建设性的,有些是破坏性的,有些是实用的,有些是神秘的。个人很容易成为错误信息的受害者,或者在回应时变得冲动,最终陷入痛苦。正见鼓励我们在做出反应或分享之前暂停、分析并理解内容背后的动机。 尽管我们讨论了培养正见的好处,但在实践中,它必须与其他核心教义如慈悲、不执着和正念相结合。没有这些互补的品质,对于未开悟的人来说,正见可能会被扭曲或导致不良后果。 1. 将正见与慈悲相结合以促进社会和谐 一些佛教徒可能被认为太冷漠。如果纯粹将正见解释为一种理性、超然的见解,可能会导致对他人的痛苦或感受麻木不仁。例如,面对严重灾难时,仅仅将其归因于业力和条件可能会忽视人性需求。佛陀的教义强调慈悲是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都的重要态度。正见应该与慈悲相结合,眼中有理,心中有人。我们将灾难视为无常的体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并对受苦的人表达善意。这种慈悲的方法通过相互支持加强社会联系并促进成长。 2. 中道的正见是不执着以尊重多样性 正见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多样性的背景。假如将正见视为绝对“正确” 可能会导致否定他人观点并加深对立。执着 “这就是正见,其他都是邪见” 会引发争论或网络冲突,这是偏离正见而陷入执着和二元对立。《增支部》6.61 在中间经强调避免极端和不执着于固定观点。同样,《中部》72婆蹉火經主张放弃所有观点,允许觉悟的心不受固定观点束缚。因此,正见必须包含开放性和不执着,认识到它是个人的指南,而不是强加给他人的。尊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会营造更包容的社会氛围。 3. 通过正念保持正见 在人际冲突中,偏见和情绪反应常常使保持正见变得困难。《出入息念经》强调在每一个行动中保持正念与平静的重要性,正念帮助我们活在当下。通过练习正念,我们能够客观地评估情况,从而应用正见。通过保持正念,我们可以在冲突中保持正见,而不被情绪左右,进行清晰和同理心的沟通。 4. 正见不是道德审判 正见从来不是评判他人、自责自己或彰显优越感的工具。如今,许多键盘侠借“正义”之名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导致受害者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甚至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然而,正见的本质在于内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觉知与转化。 从理解到实...
最新博文

迷雾中的光 :探讨正见的核心与意义 (上篇)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我们的内心常常如同一片风暴中的大海,充满迷茫与不安。每一天,我们都在无数的新闻、社交媒体和各种观点之间穿梭,试图找到真相,却往往被情绪裹挟,甚至迷失自我。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被一则煽动情绪的新闻激怒,转发后才发现真相并非如此?或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同意见时,心中升起一阵莫名的敌意?这种感受很真实,也很痛苦。 佛教中的 “ 正见 ” ,犹如黑暗中的灯塔,让我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它不仅是一种教义,更是一种指引我们走向宁静与智慧的生活方式。正见是什么?它如何成为我们数字时代中的守护者? 正见与邪见:从迷雾中找到光明 1. 正见的启示 我们的观点不仅塑造了信念,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身语意行为。在南传经藏《中部》第 117  四十大经中,正见( Sammā-di ṭṭ hi )是行为的导航。它是八正道的开端,奠定了正思维、正语、正业和正命的基础,最终引领众生走向苦的止息。正见并非简单地告诉你对错,而是教会你如何看待世界 —— 不仅看到表象,还能透视背后的真相。 正见有两种: 世俗正见 :尽管伴随烦恼,但因其具有功德,可以作为修行的起点。 出世间正见 :超越世俗,具备无垢性,是通向觉悟的关键因素。 《中经》第 9 正见经进一步明确正见是对善与不善的理解,其核心在于辨别行为的根源 —— 无贪、无嗔、无痴。同时,从四食、四圣谛和十二因缘中断除贪嗔痴是正见。 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痛苦都有因缘,每一个喜悦也有其来源。当我们以这种态度看待生活时,世界开始变得清晰,我们内心的风暴也逐渐平息。 2. 邪见的陷阱 与之相反,邪见就像内心的一层迷雾,让我们看不清方向,甚至步入歧途。在佛陀的时代,不同流派持有各自的解脱之道。《相应部》 22.154 邪见经中说明许多人执着于 “ 我 ” 的存在,执取五蕴(色、受、想、行、识)而生起邪见。这样的执着让他们深陷痛苦,却无法自拔。 今天的我们,是否也在犯同样的错误?我们执着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执着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甚至执着于那些让我们愤怒的新闻。这些执着让我们偏离正道,甚至伤害了身边的人。只有理解邪见,我们才能避免成为它的牺牲品。 3. 从佛陀的生平学习正见 佛陀成道之路也可以借鉴培养正见。《相应部》 12.65 城市经记载,佛陀在成道...

竹子鷹架與香港精神

我從香港鷹架看到香港人的堅韌和靈活。國外一般是鋼鐵鷹架,唯獨香港是竹子鷹架。輕,所以省力氣,資源,靈活性高。它甚至可以後期維護也方便,哪一樓層出問題,在特定的樓層安裝鷹架就可以。不用從地上升上去。這個點子太厲害了。 竹子的特性還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成本低、材料可得且環保。竹子生長快、來源廣,不像鋼鐵需要大量生產資源與進口物流,更不會加重本地的資源負擔。在環境保護意識尚未普及的年代,香港人已無意間走在了可持續發展的前沿。 當年不斷要蓋高樓,如果用鋼鐵肯定不夠,跟全球搶資源會抬高物價,加大難度,所以採用竹子,藍海策略。因此可以跟上建築的步伐,蓬勃開發。當初小小的島哪來這麽多資源支撐開發的消耗?竹子鷹架不僅解決了施工上的現實需求,也為城市開發提供了一條智慧的捷徑。 一個地方可以發展到這個規模,光是高樓林立,當中有許多的困境,競爭,需求要解決。而成就這些靠的是這份精打細算,這份變通,不被困境打敗的堅韌。竹子鷹架彷彿是香港人精神的一個縮影,既柔軟又堅韌,既簡單又高效。看得我非常感動。

朋友圈。找自心

剛才掃庭院,當中除了消化這幾天的情緒外,也悟到一個道理,有人說要知道一個人的人品就看他的朋友圈,相反的,我們可以從朋友群裡看見自己內心,常常圍繞你的人是簡單的心還是複雜的心,是上進的心還是官僚的心.這真心還是假意,是他們的心也是自己的心.現在我是關心,你是什麼心?

開發生命的篇章——偉哉,太陽

每年夏天是道場園藝的季節,不是因為植物適合在夏天修剪,而是夏天是晚上九點才天黑。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園藝。我們絕對可以說是瘋狂。為了拔草可以在天黑里開Spotlight到10點,只為了一口氣將它完成。這種拼命的精神太可怕,還有什麼事可以難倒他?今年我們做了多少?10卡車的植物送到垃圾場。 每一次都是把植物擠得滿滿,用塞,用踏,直到裝不下才送到垃圾場。一車的重量至少是3百KG以上,最高試過1Ton。 有一次烈日當空下,將一堆又一堆的植物從車上推下來,我忽然抬头一看,看着高高挂在天空的太阳,忽然對太陽升起敬佩之心。是它在一年裡“生”出這麼多植物,這些不過是雜草,旁支還有好草,大樹都成長許多。太陽也不是只照耀紐西蘭,還有澳洲,中國,美國,全世界都有它的光顧。那是多強大地能量?光是想象就佩服的五體投地。 太陽的能量養活了生物,無私的照耀,只要你願意站出來,無論是好人,壞人,怪人,蠢人,有心人,通通都給,只怕你躲起來,他也無能為力。 然而強大的能量放在建築使其褪色,龜裂。放在土地會干燥。每天源源不斷的輸出,沒有好好規劃將能量運用在適當的地方如種植,太陽能發電,烘乾等……運用越多,剩下的能量造成的傷害就更少。正如心田裡種善的種子,不斷地種,讓惡的種子沒有空隙種,那麼太陽滋養的心地都是善的因果。又好比一个人在一天里,不可能一直躺在床上,一定會看書,聊天,出門找朋友,工作,旅遊……把時間精力用在善的地方可以為世界盡一點綿薄之力。用在壞的地方,就是破壞,害蟲,雜草。善事增加了,壞事自然減少。這個很考驗個人的選擇,自律,善心 偉哉,太陽 給與我們能量,光明,溫暖,時間 你不斷的提醒我們 做人要把力氣放在對的事上 做人要光明,照亮他人 做人要讓人溫暖 做人要能高能低 靜靜的忍耐著我 有一天能看懂

開發生命的篇章-- 竹子文化

一天在臉書看見朋友上傳了一張以竹子為背景的照片。當時一看,第一個念頭就是“哎呀,怎麼那個竹子完全沒有修剪,好難看!”估計如果被我的朋友聽見會被他宰了。人會因為不曾坐過好車而覺得每一輛車都是一樣,而懂好車的人就知道畢竟層次不一樣。 網絡下載-- 沒有修建的竹子 修剪后的竹子 以前喜歡畫竹,單純的覺得很有氣質,很美。後來在紐西蘭佛光山做園藝時,修剪竹子是常有的。更覺得竹子很特別,很好看。 過去很多詩人都愛竹子,白居易,蘇東波(蘇軾),黃庭堅,王維,鄭板橋等都可以從他們的詩畫中得知。好比蘇東波還寫情詩給竹子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宋‧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白話: 寧願不吃肉也不能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 不吃肉會瘦,沒有竹會很俗氣; 人瘦還可以增肥,人俗氣是無藥可救。 別人會笑我的言論,好像很清高還是很白癡? 如果對著竹子還吃肉,這世間哪裡還有做官的修道人。 在中國文化里竹子代表高風亮節,虛心/心空,性直,堅韌,耐寒,長青乃君子所為。是傳統美德。 一則竹子的感動故事 有次,我們要移植竹子,粗魯的人竟然把竹子砍剩幾根才把整棵竹子挖出來,可憐的竹子搬到新家也只剩骨頭,很悲慘,很心痛。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天天澆水,希望給一點因緣,死活就靠它本身的生存能力。一個多月后,看見地上冒出新芽,雖然是細小嫩枝,但心中對生命充滿感動,一顆竹子都可以展現堅韌的生命力,劫後重生,我哪裡還有理由遇到挫折就退縮? 然而種竹子可不簡單,除了幾天不澆水,葉子就開始捲成針,水太多又會淹壞,肥料不可缺,長大又開始亂長旁支,太茂密會惹小鳥筑窩(小鳥會到處便便)。跟人很像,要吃要喝,長...

開發生命的篇章—— 烘焙

如果五年前有人問我會不會去學烘培,我肯定會說不可能。然而因緣就是如此不可思議,我已經學了一年。這一年裡對於一個西方文化中的一個很古老行業,以先進的科技持續經營它的價值,多少體會一些。它可是養活了整個西方人,乃至西方文化。 在糖還沒有普及,甜點沒有被開發以前,麵包大哥可是獨領風騷。我最喜歡看著麵包在烤爐裡從小小扁扁的麵團慢慢的“長大”成為外脆內鬆軟的麵包。整個過程特別感動,也很興奮。曾經一度不想吃麵包,不是因為吃太多而怕,而是看著一組食材揉成團,發酵膨脹,烘烤成熟,它像是有生命般經歷了生老死。不忍心吃啊~可是仔細想想,哪個食物沒有經歷生長過程?植物也是從種子成長,動物更不用說,連空氣里的細菌我們都吸進肚子了。原來我們是由無數的生命成就的,還有什麼自我可言? 麵包大哥還真不愧是大哥,幾千年來保有它的地位,人人都需要它不是沒有理由。因為它是經過揉,搓,扯,撕,打,不斷的磨練,最後還要經過高溫的烘烤而來的。這個過程尤其深刻。以我個人成長經驗而言,也是要經過挑戰自我,與貪愛搏鬥,忍著私欲。那些內心怒吼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開兩半的過程,走過之后又是一條好漢。要開創個人的價值就要走這條路。如果要我貪生保守,原地踏步,令這一期的生命白白浪費,那是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生育父母,對不起成就自己的眾生。 很多所謂學佛人,看見自己的問題,可是卻不解決。還說是正念,看著自己的念頭,與它好好相處(類似妥協),還要自以為這樣是學佛,沾沾自喜,自命清高。好可惜。要不然我給你一個麵團,你看著那個爛爛稠稠的東西,指三道四,看看那個麵糊會不會變麵包。成為麵包也要受得起種種考驗才行。 在學校里有一位搭檔同學,很要求。講究速度快,品質好。可能嗎?最後我們都做到了。縱觀職場,每天供應百千戶人家的糧食,能不快嗎?激烈的競爭下可以沒有品質嗎?現實而言,那是必須。回想過去說慢慢來,不急,把事情做好比較重要的那一套已經行不通。事實證明,在強大的警覺性與集中精神下,快且好是可能的。 換個可愛的故事——蛋糕妹妹的故事。如果大哥是土土實實的紳士,妹妹就是甜甜但是危險的魔女。它就像童話里巫婆煮一鍋的古怪的東西,如加入蝙蝠的糞便,蒼蠅的眼睛,貓的毛髮之類的。煮成魔法藥水,變出種種物體。同樣的,蛋糕也是那個感覺,蛋液,加入奶油,麵粉,果實等,然後一盤糊狀的液體放進烤爐,變成鬆軟可口的蛋糕...